大學時是我閱讀理財書的開端,也可以說那時候是我人生讀工具書的大開始,
股票戶頭也是在大四時上網做好功課,就開好的鑫豐帳戶
(辦的時候手續費1.7折,最低單筆手續費9元,直到鑫豐被犇亞合併)
正式股票投資經歷是從2015年1月正式開始,當初剛出社會不久,
還在學著習慣怎麼當個社會人士(?),也覺得應該要好好正式開始處理我的金流。
存股也是我從那時候開始持續到現在的,但必須說中間我也去試了短線股票(飆股)/期貨/外匯這些同時也是主流的理財工具,
試過後也才確認我的個性比較適合存股領股息。
沒有最好的理財方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還是推薦各位大量閱讀理財書,然後自己去試了才知道中間的眉角會在哪裡。
從2015年到現在,說實在的我一直並沒有很認真地苛刻(?)自己,
強制每個月要投入多少錢進我找好標的,實在是個沒紀律的傢伙啊,這部分不推薦大家學習,畢竟有投入才有收入。
但因為我平時除了生活必須花費(吃住)外,最大的花費就只有旅遊花費再來就是出去上課的費用而已,
是個相當無趣的人,所以到現在還是累積到一定的資金在股市裡滾動。
2020到目前的股票殖利率以現價(5月8日) 計算是6.4%,以我的成本計算是17.8%,都是可以再提升的數字~
目前我Review持股的方式基本上是:
平時看看月報狀況判斷趨勢 + 大約半年會重新大盤整,重新看殖利率/財報再找持股標的,
接著決定是否更換持股標的。(我覺得有必要、想做就做,沒特別固定時間點)
前兩個禮拜簡單寫了excel計算,計算基本參數如下,
可供碰巧看到這篇的各位還有未來的我自己參考 (畢竟我時時想到都在調整XD)
每年薪資調幅:3%
(其實我這三年的漲幅是每年6-16%,但先以一般狀況3%估算,畢竟我前期薪水太低)
每年投入金額:48萬
股利殖利率:7%
算出來的結果是我預計在38歲時的股利收入可以達到我目前的名目薪資
(要扣掉通膨才是實質薪資,也不完全代表實質購買力),
所以理論上、樂觀上,
假設我沒有結婚/生小孩/父母或我本人生大病/買房等有大花費的狀況下,我在40歲的時候可以放鬆工作~
這是目前算出的愉悅值,至少有個參考,讓自己有的定錨在,有需要做任何調整才知道自己目前站在哪裡。
從上次發文到現在剛好過了理論上會是一年內相對混亂而忙碌的時期,
在讀文末這些書的同時,也重新再規劃了一下我的理財計畫。
在這期間也決定把一延再延決定辭掉的兼差給辭了,
雖然高薪但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心理耗損太大,所以也沒有覺得特別覺得可惜,反而覺得輕鬆多了。
後來突然想到我在規劃長期投資計畫的時候也沒有把這份業外收入列入我的可投入資金計算,
可能是我的潛意識作祟吧
文末列了幾本書是我這在沒發文的這段時間內,覺得可以放在這篇文章的書,
簡單列出幾個大觀念也給我自己留存:
1. 請在自已舒適的能力範圍內定量投資,好讓資金為你賺錢(創造被動收入)
(舒適指的是千萬不要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股價跌了不會心慌慌吃不下飯、擔心沒錢了死定了之類)
2. 請持有一定的現金部位,否則當股價跌了,手邊沒有銀彈是件相當令人難過的事。(切身之痛啊!)
3. 存股賣不賣?存股是否做波段,低買高賣?請自行評估。
如果那是個穩定的標的,要想賣了這價錢,你還能用當初的低價再次購入嗎?(切身之痛 part 2)
4. 絕非必要就不要動存股部位,影響你的固定被動現金收入
下面這張是翻拍至艾爾文的從零開始穩穩賺一書,我覺得是個很好用來自問自答的清單~
發這篇文的同時也是讓我也再次順順我的想法,看看有沒有bug,或突然發現我哪裡考慮不周、可以再加入的地方。
這種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會習慣性找書的強迫症很好,但缺點就是想法太多、太焦慮、太讓人疲倦......
心理部分我還在學習怎麼調適處理,畢竟找到我的心理問題癥結點也不過就在這一兩年之間啊,這部分有機會之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