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特在改變自己之前是個有衝動消費且習慣性酗酒到斷片的人,
也因此背負了無法負擔的債務、髒亂的環境、不好的感情關係,還有沈重的身形。
而所有改變的起點來自於凱特一個小小的突發異想:如果我一段時間都不買東西的話,會怎麼樣呢?
這裡指的不買東西指的不是完全不購物,而是指不買「可購買清單」外的所有物品,
凱特羅列可買的東西僅包括:生活雜貨/廚房基本用品/清潔用品/已經用完或損壞不得不買新的品項
(如果有想要仿效嘗試減少購物的人,請自行調整為適合自己生活的清單,像我就會再加上食物,但不包含垃圾食物)
再者戒成癮品項(酒/藥),開始記錄每月存款佔收入成數,
好明確知道財務狀況以償還債務並再避免債務產生、重蹈覆轍的可怕循環。
開始決定不購物後,因為需要知道哪些是必要但須更換的品項,
首先請先整理以清算自己擁有什麼東西,
整理並清算擁有的物品,知道有什麼是重複的,哪些是不再需要、可以丟棄或贈與他人的,
很多東西放著其實根本不會再使用,或者很長時間才會使用一次,其實就可以直接跟他說再見了。
不要覺得可能哪天會用到,所以放著沒關係,試著把那些感到猶豫的品項放在一個箱子裡,
看看一個禮拜內,你是否會去開那個箱子,如果一個禮拜後它連動都沒被動到,那整個箱子就可以直接再會了。
你已經證明你不會用到不是嗎?那他留在那的意義是什麼呢?
不要想著有備無患,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再去租或買就可以了。
這裡分享另一個概念是:東西被堆在房子裡同時也是在分享你的空間,你的房租是付給這些東西住了。
相信沒人喜歡越住越窄越雜亂吧?
所以就以互相競爭生活空間的概念去整理吧,越願意乾脆放手,你就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環境。
如果還是猶豫的話,想想當初這些物件是為何而買的呢?是現在的自己還是想成為的那個人呢?
如果是你的想望,事實上你會為了自我實現去使用它嗎?
如果會的話,你現在就不會這麼猶豫了對吧?
承認你不會是那個更好的自己,所以用不著它了,接受真實的自己吧。
再來,其實每個生於這個時代的人都習慣了廣告的餵養,
習慣了「喔,好像看起來很好用,可以買回來試試看啊!」這種輕率的想法,
卡一刷,錢就出去了,但其實買回來會持續用的東西沒有幾樣。
這時候該回頭省視的就是自己的購物習慣跟盡可能剔除廣告訊息的出現
——掌握自己擁有的物品後,再看到每項新引誘、忍不住心動的時候,都先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
誠實回答自己,你就會知道到底該不該花這筆錢。
還有請把電子郵件還有社交軟體上關乎非必要購買品項的促銷物件都取消追蹤及訂閱,
以減少哪天自己還是失心瘋又下單,卻又回頭自責的窘境。
(畢竟人偶爾還是會失去理智的,對吧?)
當你開始學會自省、跟自己對話後,你會開始慢慢習慣有意識地去做決定,
不只消費,就連最基本的飲食也是:明明大吃之後都會後悔,那為什麼要讓自己後悔呢?為什麼要持續落入這種自怨自艾的循環呢?
學會掌控自己的意識後,你越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且充滿邏輯,
事出必有因,當你掌握了起點,結果想必不會差到哪去,對吧?
當了解了自己需要什麼、擁有什麼、想要什麼,才能有意識地去規劃自己,
不管是財務、工作、生活或是感情,任何與你相關的所有事件都是。
知道自己的優先順序,才不致陷入好像什麼都想要的渾沌中,
問問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所有都是取捨,不會有人可以擁有所有,如果不懂得取捨,不過逼死自己而已。
要記得:
沒有人比你更重要,不要覺得不順從別人,就對人有虧欠,沒這麼嚴重,列好你的優先順序,從容地去做吧。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