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20-12-15 下午9.18.29.png

 

這本書應該是近幾年我讀到的關於依戀效應的書中,提到最多關於依戀類型會影響到的面向及實際因果的了——

開卷先說明什麼是依戀:依戀的來源、對象、怎麼分辨依戀類型,和依戀影響的時間軸(無關年紀),

後面再帶到對不同生活場域的影響和表現(人際、職場、運動、政治及宗教)。

以下簡單摘錄內容,想看更多介紹的朋友,可以按上面的首圖快速看博客來介紹喔~

 

 

依戀類型的簡單分類

安全型依戀:我可以相信別人,我能與別人親近,我不害怕親密關係。

逃避型依戀:因幼時照顧者毫無回應,不理不睬,而學會自我封閉,避開親密關係,不會輕易相信他人。(自立自強)

焦慮型依戀:幼時照顧者反覆無常,有時回應,有時又不,只好想盡辦法吸引注意,努力抗議和哭泣,表示自己非常難過且需要照顧。(黏人)

研究的結果指出約55%的人為安全依戀、25%屬於逃避型依戀,剩下的20%屬於焦慮型依戀。

後天也可能透過學習(跟安全型依戀的人相處),成為習得型的安全依戀。

同時也有可能是多個依戀類型表現的重疊。

 

 

依戀類型在職場的表現

安全型依戀:在職場的表現通常比較出色,態度較積極,工作滿意度較高,比較不容易爆發敵意或身心失調等實際的生理疾病。

逃避型依戀:可能利用工作來逃避社會,容易對工作不滿,更關注工時,較少幫助同事,不積極社交,

                      甚至徹底避開,容易與同事有衝突。擅於照顧自己,越能因為緊迫越快找出最佳解,能快速且果斷採取行動。

焦慮型依戀:將工作視為獲得社會認可的額外機會,也容易覺得自己不受賞識或遭到誤解。

                      可能會在工作時擔心自己的表現而無法達成工作的要求。

                      但因警覺性高,越焦慮的人越容易先發現事情不對勁,且發出警告。(哨兵)

 

 

宗教也是一種依戀

逃避型依戀:很高的機率會成為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或者覺得神是嚴厲的存在。

焦慮型依戀:往往認為依戀對象不可靠也無法預測,宗教就更容易成為調節痛苦的方法。

 

 

人都會受依戀模式的影響

為逃避型的人多留一點空間,讓焦慮型的人更放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learning 的頭像
    Still.learning

    ME 還在學 Still.learning

    Still.lear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