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21-01-19 下午10.58.14.png

 

有好一陣子沒看幾米的書了,今天偶爾翻到這本書,覺得太有共鳴了,才會在平日這理應準備洗洗睡的時候上來寫文。

 

從小就被說著「你不懂,一切都是為你好」、「好好讀書就對了」、「怎麼可以考輸別人?!」

但我一直不是聽話的小孩,永遠都有那一百個為什麼,

不過只是又得到一樣的回覆,然後互相生氣。對,什麼都沒解決。

 

曾經很羨慕有良好教育、能和兒女雙向溝通無礙的父母,

後來可能覺得沒意義,忘了,但卻在第一次的諮商被諮商師點出:

「你只是期望父母能跟你平常生活環境裡的大多數人一樣好好溝通,但沒有,所以你失望了。」

我好像突然懂了什麼,瞬間爆哭、瞬間懂了為什麼諮商室的門一打開看到的就是桌上的捲筒衛生紙。

 

這幾年自己讀了很多心理書籍,寫內在小孩、寫原生家庭、寫自我成長療癒,

可是我卻覺得那些從小的傷永遠不會消失,不管後天習得了多少技能、達成了多少事情,總覺得哪裏缺了一塊。

嗯,無論平常再怎麼表現得像正常人或者甚至比別人再強一些,都是。

 

我們沒有流星熊來救我們去宇宙,

無法脫離那段親子都覺得對方總有一天會懂的時期,互相折騰著,互相默默等待著那好像不會到來的一天。

只是就算有流星熊當替身,等著等著還是得再交換回來,然後循環。

 

我最大最大的努力只會一直是:

不管心裡多麽黑暗、多麽直覺否定自己,永遠不要否定自己和旁人的試圖;

不論結果如何,還能保有勇氣就是一件永遠值得期待且讚許的事

——不要成爲你當年無法理解的大人。

 

IMG_2610.jpg

IMG_2609.jpg

IMG_2611.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learning 的頭像
    Still.learning

    ME 還在學 Still.learning

    Still.lear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