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應該是在某次臨時起意去逛圖書館時突然看見就借回家的書,
主題如書名,簡單而暴力地告訴你我要教你怎麼開心。
活在當下,開心才會自律
開心的時候,血液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向前額葉皮質層(負責執行功能),
代表更不會是因為壓力而被原始負責直覺的區塊給影響判斷,
同時也更加自律/自制,比較快學會新事物,學過的事物也比較不容易忘。
侷限視角容易讓人錯失重要的主要訊息或背景資訊,
放鬆的狀態也讓人不會將目光侷限於困難,而是能夠放大視角,更好地分析事件從而決策。
為生活開啟自動導航
這點其實我記得在很多暢銷書都有寫到,
為生活中的固定小事件成為習慣,減少成為我們煩惱的機會,
也不佔用我們的腦力,才能在同樣的時間去解決其他或許更有意義/產出的問題。
一般而言,養成簡單如喝水的習慣只要21天,但困難一些的平均得長達66天,
而能否成就的關鍵在於簡單的獎勵,
獎勵最好是立即可得的,讓身體在當下就知道忍忍後會有獎勵在前頭,
換言之,就是欺騙自己和身體,對自己喊話加油,然後達到成立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為了養成而特地制定計劃,但千萬不要為計劃千錭萬琢,
請記住,計畫就只是計劃,他是提供你基本的選擇權,而不是要讓你動彈不得。
不用擔心的是,對於必須確定且不能更改的決定,
大腦都會替我們自圓其說,還會為這次決定創造出正面氛圍,
所以不要擔心,就下定決心放手去做吧。
培養容忍力
事情總不會永遠如人所願,作者提的第一步是先讓自己卓越,
卓越必然會有相對的困難與挑戰,但一但撐過去就會得心應手。
作者將追求卓越的過程列為三個必要元素:堅持+休息+良師
以我個人的歸納其實就是堅持/失敗/練習/養精蓄銳/精進/不自大,這幾樣要件的循環。
記得自己堅強的時候
讓自己不舒服的不是出於無奈要去做的事,而是恐懼的心情,
我們的目標不是馬上讓自己變得很厲害,而是少一點點的恐懼。
作者推薦的自我訓練方式如下:
・簡單寫下你害怕的當下,想想自己害怕的是什麼?
・接著寫下自己不畏恐懼所採取的行動是什麼?
・寫下整件事的過程,當初你所害怕的是有成真嗎?
如果有,他是怎麼發生的?你的回應是什麼?有沒有什麼你不希望的結果是你無法避免的?
・最後回顧一遍自己寫下的清單,把自己勇敢的經歷再回想一遍,你比你以為的勇敢,對吧?
滋養人際關係
這是我最虛弱的面向,一直不知道怎麼敢善,
就留著那麼幾個好朋友,當我需要時自顧自地向他們傾訴,
而他們接受,我就覺得好像有哪些面向被加強了,
我又有力量能夠往前走了,這是一件何其重要的事,
而我還想繼續努力。
拉高正面情緒的比例:一週盤點一次你的幸福
今天下午看完了最近火紅的《做工的人》,裡面有幾幕我看著看著就哭了;
再接著看了段脫北者的訪談影片,和兩位脫北者談論並對應台灣有的種種,
再對應到下午剛讀完的這本書,真的突然讓我發現活在這裡的我其實很富足了。
前幾年一個人出去自助旅行的時候也有過不少次這種體悟,
活在台灣真的很幸運,治安好,生活自由方便,想做什麼只要你想幾乎沒什麼不行的,
啊,有點歪題了,但旅行也是我一種能夠同時見識新世界又回顧所有的方式。
如果寫不了記事,就找個你喜歡的方式吧。
不要想履歷,而是想死後人們會怎麼評價你
我就一句話:放大視角,而博愛。愛自己,也愛生命中愛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