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非主流凱因斯學派寫成的美國政府經濟建置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模式建立的縮影。
從最原始的狩獵方式,接著開始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有了工具之後也接著開始有了機會成本的思量。
當人學會使用工具後,接著學會分工,也學會貸款,以進行新工具的研發,進而使生產量達到最大,也使產業多樣化,
在消費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儲蓄因此變多,銀行因應而生。
當群體變大時,所謂的領導人,也就是政治人物接著出現,人對貨幣在社會的運作同時增加了更多干涉。
為了使分工進而達到生產的最大效益,對國際貿易的需求也自然出現,
而紙鈔雖作為立足於國家儲蓄儲備的價值轉換工具,但卻因為貨幣寬鬆政策而與實際價值更加脫鉤。
書的最後美索尼雅國並沒有得到好結果,
當然作者是以稍微極端的方式導出這樣的結果,但也無法否定其在現實世界真實發生的可能性。
這本書很厲害的是以相當簡單的方式講了相當多的經濟學概念,
對於沒有讀過經濟學的人來說,是更了解所謂金錢的運作,
對於讀過經濟學的人來說,是以更生動簡明的方式了解讀過的書上原理。
想特別提的是這本書裡有提到兩個部分讓我個人做了點思考:
一是關於最低薪資
每個人的勞力是有其被認為相對應的價值,
而當低技術勞工無法提供高於最低薪資的勞動力時,是否就無法順利就業?
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是否他們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可能性?
法規的規定也要求雇主提供必要權益(勞保/特休/產假等),
對於不需要這些的勞工,是否能換得更高的薪資?
二是關於需求
近幾年政府紛紛將印鈔票或紓困補助之類透過貨幣供應的方式,
期能促進消費,達到貨幣乘數的效果,促進經濟發展。
但當人們沒有需要又何來消費?
就像最近紓困券開放領取的第一天,
網路上紛紛出現出售/收購潮,這些是否就失去了當初鼓勵人人增加消費的本意?